潘璠
春節長假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中國統計學會發布了《2011年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報告》。發布的載體是中國統計信息網,也就是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的時間是上午11時左右。在上網半個小時左右,新浪、搜狐、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就都進行了轉載。這倒是顛覆了我的一個印象和概念。以前總以為,各大網站只是轉引紙介媒體刊發的統計信息和新聞;而這次,各網站不僅直接轉載,而且速度快得超乎想象。網民的留言并不多,口氣與以往對統計信息的評論大同而小異。到了午后,1月份CPI、PPI的數據發布后,媒體都集中到價格問題上,對指數的關注和議論就大為減少了。 2月9日是傳統的大年三十,也是七天長假的第一天。當天上午,打開電腦上網一看,有關發展與民生指數的消息不僅又上了網,而且還出現在以上三大網站及鳳凰網、人民網的首頁。如人民網的標題是《2011年發展與民生指數報告發布 北京連續12年領先全國》,而新浪網的標題則是《我國部分省份經濟排名靠前民生落后》,其他如搜狐、網易、鳳凰等網站,與新浪網大同小異。雖然到了大年三十,盡管已經放假,但多家紙介媒體依然用較大篇幅、在顯著位置刊發了“指數報告”的主要內容。人民網自然轉引了《人民日報》的消息,而其他網站則多轉引《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不僅紙介媒體把報道的重點放在“指數報告”的內容上,多數網民評論也是針對報告內容及所反映的現象和問題有感而發。 筆者以為,發展與民生指數在假日期間兩次上網,首先因為各大媒體對統計信息高度關注。或許由于春節將至的原因,經過努力,原定每月9日發布的價格統計信息提前至8日下午。雖然已經到了傳統節日的倒計時時刻,雖然很多媒體中很多家在外地的員工已經請假回家,雖然很多媒體只有留守人員和加班人員在堅守陣地,雖然諸多紙介媒體已經減少了版面,但很多媒體依然關注著中國政府統計部門的網站,等候著即將發布的統計信息。而發展與民生指數是第一次出現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實屬正常。 但在第一次上網之后,在新的統計新聞已經成為媒體報道和評論的焦點之后,發展與民生指數報告之所以再次以更大的篇幅出現在更顯著的位置,我以為就在于諸多媒體捕捉到了這個新的指數體系所要描述的現象和反映出的問題。早在2011年,中國統計學會就曾組織課題組,研究并推出了地區綜合發展指數,并對各省區市的數字進行了測算。為了更加突出發展與民生的主題,課題組對指標體系進行了適度的完善與調整,增加和減少了若干指標,并將其更名為發展與民生指數。不同于GDP、CPI、投資額、零售額這些單一指標以及由這些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發展與民生指數屬于綜合評價,也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把不能直接比較的指標轉換成可以綜合在一起并進行比較的指數體系。而考慮什么因素,也就是指標的選取;不同因素應該起多大的影響作用,也就是權重的確定,對評價的結果都至關重要。發展與民生指數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個方面,選取了42項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既可以反映每個方面的發展情況,也可以綜合六個方面的因素,得出總的評價和結論。中國統計學會的報告正文分四個部分,前三部分敘述各地區各分項指數的變化情況;第四部分則把發展與民生指數和人均GDP作了比較。在第一天眾多網站進行了平鋪直敘式的轉發之后,《南方都市報》敏銳地捕捉到報告第四部分所反映出的問題,即一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的排名與人均GDP排名有明顯差異,遂以此為題作了報道,并因此再次被各大網站轉載,且大都掛在了主頁顯著位置,網友的評論也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因此總體上客觀、中性、冷靜。如此,既反映了發展與民生指數的意義,且對我們研究統計新聞的價值和效果也是不無意義的。
|